长江中下游岸线大型临江港区工程水土保持设计

  • 获奖名称: 长江中下游岸线大型临江港区工程水土保持设计
  • 获奖等级: 二等奖
  • 获奖类别: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奖
  • 授奖单位: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 完成单位:
  • 获奖年度: 2023
  • 获奖人员: 刘纪根、刘晓路、陈兰、王志刚、李建明、张长伟、钱峰、刘晨曦、王家乐、王可,杨贺菲
  • 成果简介:长江中下游岸线大型临江港区工程在水土保持设计方面存在以下技术难点:工程位于水陆交错带,平面布置制约因素多;施工土石方量大,需要合理确定竖向设计;岸线受陆水作用频繁,崩岸侵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长江洪枯水位变幅大,对施工时序有较高要求;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存在潜在水土流失风险等方面的技术难点。 为解决上述难点,本成果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创新点如下:(1)从水土保持角度优化平面和竖向布置,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项目区水下地形、水流情势等自然因素,分析码头前沿线与航道、既有防洪工程的关系,以及码头与陆域衔接的合理性等关键因素,对码头平面布置中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优化比选,最终采取将码头前沿线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使方案更加经济合理。堆场前沿与上游武矶头自然高地之间通过新筑土堤封闭,堆场前沿与下游端现状防洪墙之间的缺口通过新筑防洪墙封闭,有效减少了地表扰动和工程土石方量。(2)基于水土保持的施工组织优化设计,融入水土保持理念,采取新的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各项工程分步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经设计优化,工程建设时产生的开挖土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不仅减少了因施工、取料和弃渣造成的水土流失,而且节省了工程成本,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码头施工采取新工艺,减少水域悬浮物;充分保护和利用表土,优化表土资源,从时间、空间、土石方工程量等3个方面进行土石方平衡和优化调运。提出了工程弃渣资源化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调整土石方开挖、回填的数量和运距,最大限度地利用开挖方,减少弃渣的产生。(3)提出了蓄-渗-滞-排于一体的雨洪积蓄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针对集装箱堆场区硬化比例高,遇强降雨天气容易形成大量地表径流,加剧了项目区的排涝压力,还可能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等问题。在后续水土保持优化设计中,紧跟新时代水土保持理念,提出蓄-渗-滞-排于一体的雨洪积蓄利用技术,内容包括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优化排水设计和配套修建雨水收集设施(景观蓄水池和过滤池)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上述创新点成功应用于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工程起步阶段工程等4项长江中下游港区项目,成果授权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水利先进实用技术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