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中国水利网 [作者]:孟砚岷 [发布时间]:2020-09-24
记者 孟砚岷
秋天的塞上是七彩绚烂的。走进宁夏银川市滨河湿地公园,数千张网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吸收太阳光能,产生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自净。即便在冬季,阳光透过冰层,网膜也可以分解、净化水体。黄河西岸的滨河水系,分布众多湿地、连通众多水系,成为了保障黄河西岸入黄排水沟水质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鸟瞰江河、湖泊、湿地、水库,一睹“七十二连湖”的连绵,感受到银川与水相依的生命密码。七子连湖、华雁湖等10余个重要湿地相继被连通,成为银川市重要的湿地生态带和风景线。2018年,银川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19年5月,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银川之川,是生命之川。银川因黄河而生,得黄河而盛,缘黄河而美。作为一座因黄河而生、得黄河而盛的城市,银川自古有“七十二连湖”的美誉,目前现有湖泊湿地面积5.31万公顷,水域面积占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0%。其中自然湖泊湿地近200个,百亩以上湖泊128个,总面积12.32万亩。拥有典农河、鸭子荡水库、鸣翠湖等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阅海、鸣翠湖、黄沙古渡、宝湖和鹤泉湖等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守护这片土地的水生态,就是守护住这一抹银色;治理好黄河金岸这片水环境,便会重现一座流动的银川。宁夏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治水”、聚合“治污”、聚焦“增绿”,坚持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一高三化”的发展路径,通过联通河湖水系、建设人工湿地、综合治理城市污水等举措,切断入黄水体污染源,综合施策,确保黄河清水东流,打响了新时代黄河保卫战。
2017年,银川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后出台《银川市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河长制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具体指导工作。目前,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全市所有河、沟、湖实现了河湖长全覆盖。总河长与9条入黄排水沟的14名县级河湖长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传导压力责任,形成联动联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工作合力,村级河湖长巡河实现常态。2018年,全面启动清河行动,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紧盯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清水畅河净源”等专项行动。
从“没人管”到“有人管”、“管不住”到“管得好”,从“河长制”到“河长治”。历经3年多的摸索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助力河湖长制工作提质增效。搭建“智慧银川+河长制”工作平台,组织首府“湖城碧水·河长在行动”主题活动,强化河湖长履行河湖管理治理保护职责;通过《电视问政》聚焦河湖长制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媒体监督、接办12345和12369热线问题,全年问责60人次,推动解决涉河涉湖等突出问题500余件;开展群众监督,聘请社区网格员为河长制网格义务监督员。同时,开启“大数据+河湖长制”管理模式,充分应用河湖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创新公众参与管理机制,营造共治共管氛围 。
以河长制为抓手,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等工作,实施以滨河水系扩整连通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河湖连通工程,有效改善河湖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管控污染源。封堵各类排污口300余个,关停无生产资质、无处理设施的小作坊213处,划定养殖限养区、禁养区,完成8个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建设改造工程。全市1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并投入运行,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安全处置;开工建设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出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农村水污染防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进行。全市农村地区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3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完成268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工作,引进陆基生态渔场项目3.5万亩,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形成“渔水肥田、稻田净水”循环利用。
河湖综合整治。采取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护坡整治等治理方式,完成城区9条黑臭水体30公里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底泥清淤、生物固坡、水生植物种植、曝气增氧催化、岸线景观提升等措施,治理第二排水沟、银新干沟等重点河道近367公里。
对城区河湖进行精细化管理。落实专业队伍开展河道巡查、保洁、禁钓等日常管理,2019年全年打捞水草1400余吨,清理沿线垃圾300余吨,整治违章摆摊设点行为近700起,有效改善了城区水环境。
按照“一沟一策”整治方案,全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2019年银川市入选第三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9条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100%达到Ⅳ类标准,黄河银川段4个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实现“Ⅱ进Ⅱ出”治理目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9月24日